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流逝的紀念
  4. 聽一聽,那山上的果兒在笑
設定

聽一聽,那山上的果兒在笑

《流逝的紀念》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聽一聽,那山上的果兒在笑

很喜歡聽侯德建的那首歌,叫做《三十以後才明白》。它總能使人回想起許多已經離去很遠很遠的事情。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總是想着過去,這說明他已經開始衰老了。轉眼間,生命的年輪已經轉了三十七圈了。在果樹這個狹小的院落里,我悄然地走過了十七個春秋。三十五歲是個門檻兒,從這裏,中年就開始了。我想,一個三十五歲的中年人,是應該憶舊的吧。是該瀏覽一下自己在過去的日子裏的得失成敗,重新設想一下自己的未來了。

1、我的果樹緣 我是一個山裡農家的孩子,生於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7年3月1日。雖然沒有經歷過六零年的大飢荒,但也嘗到了大集體的辛酸。我很理解那些掙扎在農村的和我的家人們一樣的農民的艱苦生活。他們苦掙苦捱一年整,除了繳納各種名目的提留攤派外,往往所剩無幾。更不用說供兒女上學或者改善一下生活了。好在山裡有很多果樹,有幸在責任田裡分得幾棵,結了果如果捨不得自家吃而拿到集市上去賣,就能賣到比田裡糧食多得多的鈔票,生活就能好過一點。我常常想,這也許就是我與果樹和果農結下不解之緣的真正原因吧。記得小時侯母親經常打趣我,說我每到春天總愛從外邊挪一些小桃苗或者杏苗栽在家裡,但隔不了幾天就要把它們拔起來看看是不是紮根了。最後,這些幼苗總是難以長大的。現在想起來,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果樹了。

1984年7月,我參加了初中升中專的考試,臨考語文的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考上了省林校。第二天作文的題目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述《我的一天》,我抬筆就把這個夢寫了進去。後來,我上線了,報的是棗莊師範,錄取的卻是山東林校。在泰安學習的4年里,我接待了不少家鄉父老,他們找我不是為了爬泰山,而是為了買回去幾棵好品種的果樹苗。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讓父親在自家菜園裡栽上了當時十分時髦的山楂,隨後又建起了蘋果園。

1988年7月,我林校畢業分配到山亭區林業局,本來我學的是森保專業,卻被分配到了果樹站工作。從那天起,我就干起了果樹。

2、科技攻關 上班的第二天,局領導告知我去辛召鄉查看雨季造林情況。雖然人生地不熟,但我還是獨自一人坐上公共汽車去了。當時的鄉林業站長是於景朝老師,他陪我看完造林現場已經到吃午飯的時候了,一上午爬了那麼多的山,的確很累。午飯後在閑談中他說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說藤花峪的山楂可叫蟲子給害苦了,老百姓真拿它沒轍。我問他是什麼蟲子。他說:「我也鬧不準,好象是吉丁蟲。查遍了教科書,也沒有看到這個種。」前面說了,我是學森林保護的,而且學習成績還不賴。換句話說,我學的就是林木病蟲害防治,職業就是樹木醫生,對林木病蟲害有着天生的敏感。於站長的話使我興奮起來,我想儘快見到這個蟲子。於是我們顧不上休息,他用他的大國防牌(後來改成金鹿牌的那種)自行車帶着我就去了藤花峪。

在那兒,我看到了十分凄慘的一幕,大片正處於盛果期的山楂樹被吉丁蟲危害得葉黃枝枯、掛果了了。當時我抓到了幾頭成蟲,但我也不認識。回來後我把成蟲標本寄給了我的老師、著名昆蟲學家劉世儒先生,請他鑒定種名。跟領導彙報以後,我向區科委申報了科技攻關課題。

同年9月,劉先生的鑒定意見出來了,蟲名是勒氏長吉丁,屬於國內尚沒有發現和記載的蟲種。先生鼓勵我把它研究透,為山東森保界爭光。接着,區科委的計劃也批下來了。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所承擔的第一個科研課題。

1989年8月,正是我的《勒氏長吉丁的研究》課題進行得最為緊張的時候,區委、區政府決定選派一批優秀幹部到基層掛職鍛練。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被分配在北庄鄉東庄村任村委會副主任。到村不久,我發現該村也有勒氏長吉丁的危害。當時,山楂可是山民們發家致富的命根子啊!每斤山楂要賣到2元多,一畝地的收入有5000多元,相當於我當時月工資的55倍之多。他們的山楂也被勒氏長吉丁害苦了。我的課題得到了鄉領導和群眾的全力支持。區林業局的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對我也很支持,並把區果樹站承擔的另外兩個科研課題(《萬畝柿樹豐產技術開發》、《板栗大樹增產技術推廣》)也交給我主持。三題合一,加上下派任務,我感到了工作的壓力。我把行李搬到鄉下,住了下來。在努力做好下派工作的基礎上,開始了艱難的科研工作。對於勒氏長吉丁課題,我本着邊研究、邊試驗、邊示範防治的原則,及時為果農解決了防治難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控制了該蟲的進一步蔓延。對於其它兩個課題,由於我在學校里僅僅是選修過果樹栽培課,基礎不牢,幹起來頗感費力。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1989年11月我自費到臨沂參加了為期20天的全省經濟林培訓班,並多次請省市有關專家研討、論證技術實施方案。抓住點滴時間自學了大學階段的果樹栽培學教程。在課題組全體同志的努力下,三個課題都得以順利完成。其中《勒氏長吉丁的研究》和《萬畝柿樹豐產技術開發》在1990年12月同時通過市科委鑒定,前者獲1991年棗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板栗大樹增產技術推廣》課題1991年12月也通過了市科委鑒定,1992年獲棗莊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0年5月,山亭區的花椒暴發大面積落葉病的危害,椒農損失慘重。同年8月我承擔了市科委下達的《花椒落葉病病原及防治研究》和《舞毒蛾預測預報及菊酯類毒繩研製和防治應用研究》兩項課題。為及早減少果農損失,我們以極快的速度在一年內就完成了攻關任務。1991年10月通過了市科委鑒定。其中《舞毒蛾預測預報及菊酯類毒繩研製和防治應用研究》1993年4月獲山東省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花椒落葉病病原及防治研究》1993年8月獲山亭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山亭工作了五年,我完成了五項科技攻關課題。1992年10月我調到了市中區林業局果樹站工作。

從1992年到2001年我又完成了5項科技攻關計劃課題,其中4次獲得科技進步獎,還獲得過省級先進個人和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嘉獎。現在,我承擔著3項科技攻關和科技發展計劃課題。其中《開心果和榛子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開發研究》系棗莊市2002年科學技術發展計劃課題,該課題有望在石灰岩山地營造高效生態經濟林樹種選擇方面填補國內空白。這個課題引起了市、區領導的關注。一旦研究成功就可以解決我省乃至華北地區石灰岩山地南坡極難營造生態防護林的難題。而且還能給生活十分困苦並整日苦於找不到致富門路的山區農民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長期的果樹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中,我還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生產需要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和科普文章。先後在《中國果樹》、《果樹科學》(現改為《果樹學報》)等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27篇,在《山東林業科技》、《落葉果樹》等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24篇,計11萬餘字。並4次獲得省級優秀論文獎,4次獲得市級優秀論文獎。1993年5月我參加了在蘇州召開的華東地區第六屆昆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被收入大會論文集。2002年7月28日,在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召開的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者討論會上,我宣讀了論文《特早熟棗樹新品種—伏脆蜜選育初報》。儘管在濟濟一堂的各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們中,我的工作單位和技術職稱都是本次學術討論會上最低的。但我的論文卻引起了與會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成為不少專家討論的話題。

3、果農之友 在單位里,我的「三多」是有名的。一曰找我的人多,二曰找我的電話多,三曰我收到的信多。現在又加了一多:手機費多。因為前些時候我在市廣播電台做過幾次技術講座,一不留心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連續幾個月的手機費都在400元開外。

我很喜歡交朋友。我的名片的背面最醒目的字就是:願我們成為最好的朋友。我的朋友很多。到家裡、單位里找我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果農。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相熟的,也有不認識的。他們找我的目的很接近,那就是交流或諮詢果樹技術。

我現在仍然很懷念在山亭工作的那些日子。山城雖小,但清雅可愛。沒有鬧市的喧囂,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狡黠。雖然冷清,雖然落寞,但有書卷相依、摯友為伴。一間小小的房間里不滅的燈火,點亮的卻是一群年輕的渴求知識的心。現在,當時的那批「侃友兼讀友」大多離開了山亭,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成為相當級別的領導幹部了。但更多的跟我打交道的卻是老實巴交的山民果農。山亭是個窮山區,老百姓地里種莊稼求不出財來,就千方百計地琢磨自己發財的主意。他們立足實際,半是響應號召,半是自力更生地種起了果樹。種上了果樹,他們又想起了技術。於是果樹技術員就成了他們最歡迎的客人和朋友。在這一點上,你不能不承認山區的果農就是比城郊的果農聰明。

在北庄下派時,有個叫荊守全的果農,每年都為柿樹上的毛蟲發愁。柿樹樹體高大,毛蟲多在樹頂危害,想打葯夠不着。只好年年看着樹葉被吃光。我讓他找一根草繩浸在柴油和敵殺死的混合液里一天一夜,然後將老樹皮刮光,用草繩紮緊。第二天他驚奇地發現毛蟲死了一樹底,他找到我說:「神了!你怎麼知道毛蟲要從草繩上過?」從此我們成了好朋友。第二年我讓他把實生板栗大樹的樹冠去掉,他二話沒說就照辦了。改接上優良品種以後,第二年就結了20多斤栗子。他說:「我真服了。」直到現在我們還有往來。

1990年春天,我到辛召鄉搞板栗改接換頭。群眾開始不相信。我在一個叫姓張的果農家裡一住就是半個月。親自嫁接了幾十株板栗大樹。老百姓終於接受了我的觀點。一次就改接板栗大樹500餘株。科研課題也得以順利進行。其實,搞果樹科研是很苦的。記得1989年底的一天,我在試點村的山楂園觀察吉丁蟲的習性,因為貪干而誤了下山的時間。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觀察,我乾脆就住在了山上,果農老任要去家裡拿飯菜。我問:「這山上就沒有一點吃的了?」老任回答:「光有地瓜。」我笑着說:「比你們六零年的年景好多了,咱們就吃煮地瓜。」第二天,分管農業的李鄉長找上山來,揭開鍋蓋吃了一驚:「昨晚,你們就吃的這個?」從那以後,他就把這件事當作了教育他手下農技人員的典型。直到大前年我還聽到山亭的一位老同行提起這件事。

調到市中區以後,我仍然在果樹站工作。市中區是市駐地,城大人多,人流和物流量大,發展果樹比起其他區市至少在區位上佔優勢。但由於離城較近,農民大多從事非農產業。前些年雖然也跟着發展果樹的時髦大呼隆栽了一些果樹,但由於果農多系新手,技術素質不高,栽後多放任管理,所以一直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幾年來栽了刨,刨了栽,把老百姓發展果樹的心都折騰涼了。根據這種情況,我在認真搞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抓良種引進,二抓高新技術推廣。先後從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遼寧省果樹所等科研院所引進果樹名特稀優新品種180多個,目前這些品種已經或者正在市中區的果樹生產中發揮着示範作用。為及時掌握果樹生產、科研的最新信息,我自費訂閱了幾乎國內所有的林果科技報刊,並同中國果樹所的汪景彥研究員、中農春雨公司的時光春研究員等著名果樹專家建立了業務聯繫,請他們及時提供國內外有關果樹生產管理技術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從而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業務工作。

渴口鄉郭村的果農侯義合種了幾畝新紅星蘋果,由於這個品種的發展面積較大而賣不上價。1994年我從中國果樹所搞來紙袋和紙字讓他搞藝術果生產,結果秋後蘋果下樹論個賣,一個蘋果就能賣到2元錢,相當於普通果的三、四倍。第二年這一技術迅速在全區推廣3萬多個,為果農增加了收入。嶧城區棠蔭鄉和順庄的榴農孫中會,生產中碰到了難題。他從一本老果樹雜誌上知道了我,就按照雜誌上的地址找到了山亭,聽說我調到市中區又追到市中區林業局,單位的同志告訴他我正在黃庄鄉小屯村下派,他又趕到小屯,不巧當時我們剛剛轉到稅郭鎮搞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他又撲了空。當1994年底我們終於在稅郭鎮中義合村見面的時候,老孫緊緊地抓住我的手不放。從此,我們成了最好的朋友。以後我每年都要到他那兒去七、八趟,幫他出謀劃策,解難釋疑。1999年他育的冬棗苗不好賣,我及時給他聯繫到客戶。八分地竟然賣了兩萬一千多,老孫一高興,光送給河南客人路上的「茶錢」就有一千多。老嫂子對我說:「兄弟,你真是俺的財神。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還有江蘇射陽的楊正前。他是射陽縣千秋鄉人。1994年也是按雜誌上的地址找到我諮詢石榴種植技術。我告訴他他那兒因為雨水多,濕度大,營養生長強,不能種石榴。他說,你家不是有石榴苗嗎?我說,有也不能賣給你。要不,幾年後你會罵我的。小楊很感動,他說你這個棗莊人實誠。從這以後到棗莊來就成了楊正前每年的必修課。射陽縣地處海邊,年降雨量1400毫米,當地果樹極少。小楊也是個聰明人,他承包了40多畝土地想種果樹,但又找不到合適的品種,結果是什麼都引,什麼都不成。我經過慎重考慮,建議他種點中晚熟油桃試試,並送給他一點苗子。試種後表現很好。他決定擴大規模,我又及時地給他作出了規劃。到現在我和他的交情已經打了八年「抗戰」了。他每次來棗莊都帶大量的海產品給我。我過意不去,就給他捎回一些本地特產。但他急了眼:「我只是表表心意,小謝老師的。不是來交換的。您的東西除了技術,我什麼都不要。」今年6月份他又來棗莊,告訴我他想再承包500畝地搞中晚熟油桃開發,讓我做技術顧問。我很痛快地答應了。他高興地直拍手,象個天真爛漫、興高采烈的少年。

4、走出家門看世界1992年,江蘇豐縣套耬的王以勝通過果樹刊物上的論文找到我,想合作進行紅富士蘋果的早果豐產技術試驗。當時他受聘於江蘇淮海水利路橋工程總公司,正在進行新造沙灘地營造紅富士蘋果園的試驗。為使新建的2000多畝長富2號蘋果園早日見到效益,我們達成了合作進行《蘋果樹錐形樹形整形修剪技術研究》的協議。這是我第一個跨省的技術合作。從此,我的這把剪子就開始走出省門,征戰他鄉了。根據協議我幾乎每個月都要到豐縣去一次。為了不給單位增加麻煩,我都是在禮拜天早上坐最早的一班車去徐州,然後轉車去豐縣。工作結束後再乘坐最晚的一班車去徐州,再從徐州乘坐火車到薛城,趕到家往往已經過了零點了,着實累得很。1995年10月,我和王以勝的合作課題順利完成全部預定作業計劃,實現了長富2號蘋果當年定植促長緩勢整形、次年開花結果、三年畝產850公斤、四年畝產2100公斤的攻關目標。最後由我主持撰寫了該課題的全部鑒定資料,並於同年年底通過了徐州市科委的技術鑒定。受到了中國果樹研究所汪景彥研究員和南京農業大學盛秉承教授的好評。該項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4年之中我到豐縣去了67次,與王以勝先生及其家人還有課題區的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贏得了果農的尊重。在套耬鄉很多群眾都認識我這個「山東來的老師(讀shei)」。1993年12月以勝嫂子非要和我這個當時還沒有結婚的小夥子認乾親不可,以至於現在我的女兒(乾女兒)都二十一歲了。一笑。

1996年以後,我的主要注意力轉到果樹設施栽培配套技術試驗上。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文章,重點介紹果樹設施栽培技術。結果引來了全國各地熱心果農的來信來電諮詢。我都不厭其煩地給予答覆和解答。1998年浙江綠園園藝有限公司的王建宏先生找到我,要我為其提供北方落葉果樹栽培技術指導。王先生主要從事果樹新品種開發及高檔果品生產銷售。他非常看好我們北方的落葉果樹,但一般情況下,由於北方果樹需冷量大,在長江以南尤其是閩浙一帶冬季低溫天數少,不能滿足北方果樹的低溫休眠需要,實現「北果南移」的設想非常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我根據自己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為王先生制定了詳盡而可行的技術方案,又利用禮拜六、禮拜天兩天時間多次親臨現場指導生產。終使油桃等文獻記載不適宜南方多雨地區栽培的北方果樹樹種落戶浙江並開花結果。栽培試驗的成功堅定了王先生髮展落葉果樹的信心和決心。他在2002年春與我市五位果樹技術人員合作建立了棗莊市果樹良種實驗場。現在,實驗場的80畝優質中晚熟油桃生長良好,據有關專家估算,明年平均畝產可達1000斤以上。可望實現當年栽植成花,翌年豐產的速成栽培設想。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安廣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