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七、掃除人生的陰影
重視環境的潛移默化
按照人自身的本性來看,他有指向越來越完善的存在、越來越多地完全實現其人性的壓力。這一點與下述事實具有同樣精確的自然科學的意義。一顆橡樹籽可以說「迫切要求」成長為一棵橡樹;一隻虎仔正朝着老虎前進;一匹幼馬也可以看成是正向馬的樣子「推進」。人最終不是被澆鑄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
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容許或幫助他使自己的潛能現實化,而不是實現環境的潛能。環境並不賦予人潛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態具有這些潛能。創造性、自發性、個性、真誠、關心別人、愛的能力、嚮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潛能,屬於人類全體成員的,正如他的胳臂、腿、腦、眼睛一樣。
與那些明確證實生活在家庭和社會之中是實現這些人性潛能的絕對必要條件的資料相比較,二者並不互相矛盾。讓我們避開這種混亂狀態吧,反正一個教師、一種文化不能創造一個人!愛的能力、好奇、哲學化、象徵化、創造性等等,並不能完全灌輸到人的內部。要用容許、促進、鼓勵、幫助的方法,把以胚胎形式存在的東西,變成真實的實際的東西。同一個母親或同一種文化,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待一隻小貓或小狗,不可能把它們製造成人。文化是陽光、食物和水,但它不是種子。
妥善處理非理性的焦慮情緒
關於認知需要,已經從不同角度談論了很多。認識使人變得更強大、更聰明、更豐富、更發展和更成熟。這體現了人的潛能的實現,體現了由人的可能性預兆的人的命運的實現。
然後,我們就具有了類似無阻礙的鳥語花香。這是這樣的一條道路,象沒有奮鬥的努力,只是由於蘋果樹自己遺傳本能的表現就結出了蘋果一樣。
然而,我們也知道,好奇和探索是比安全更高級的需要。這就是說,感覺安全可靠、無憂無慮和沒有恐懼的需要是佔優勢的,是比好奇心更強的。在猿猴和人類的兒童身上,這一點可以直接觀察到。年幼的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往往會抱緊他的母親,只是到了後來他才會逐漸地離開母親的大腿,探索和考察事物。如果母親不見了,或者他害怕了,那麼好奇心就消失了,直到重新獲得安全為止,他僅僅是從安全港里進行探索。
在哈洛的小猴子那裡,情況也是一樣,任何引起小猴子害怕的東西,都會使它逃回到代母那裡去,它依附在那裡,開始時它可能只是觀察,隨後才出來冒險,如果代母不在那兒,它可能會倦縮成一個球,並且啜泣。哈洛拍攝的動作照片非常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
相對於兒童而言,成年人的焦慮和畏懼要更加隱蔽和難以捉摸。如果畏懼不能制服他,那麼他就會壓抑它們,甚至否認它們的存在。經常的情況是,他並不「認識」他有畏懼感。
認知是妥善處理這些焦慮的方法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說,一切不熟悉的、朦朧感覺到的、難以理解的、隱蔽的、意外的東西,全都是有威脅傾向的東西。把它們加工成為熟悉的、能斷言的、易處理的、能控制的,即不可怕的和無危害的東西的一個方法,就是了解和理解它們。
因而,知識不僅可以有向前成長的功能,而且有縮減焦慮的功能,即有一種保護內部平衡的機能。外顯行為可能是非常類似的,但動機則可能是極端不同的。
因而,主觀的後果也是非常不同的。一方面,我們鬆了一口氣,並且覺得不太緊張,比如說,受到驚嚇的住戶在深夜裡拿着槍探查樓下使人害怕的神秘聲音時,他沒有發現什麼問題的情景。這與年輕學生通過顯微鏡第一次看到腎的微細結構、或者他突然理解到交響樂的結構、或者一篇難懂的詩或政治理論的意義時,那種興奮甚至狂喜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在後一種情況下,一個人覺得更強大、更機靈、更充實、更有能力、更成功、更有理解力了。假設我們的感覺器官變得更有效了,我們的眼睛突然更加敏銳,我們的耳朵更加聰穎,我們的頭腦頓開茅塞,那麼我們的感覺就會是這個樣子。這種事情可能在教育和心理治療中充分發生過。
在最廣闊的人類歷史上,在偉大的宗教、哲學結構中,在法律和政治體系中以及科學和整體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動機的辯證法。非常簡明地說,它們中能以不同的比例既體現了認知需要又體現了安全需要。有時,安全需要幾乎完全能使認知需要屈從它們減輕焦慮的目的。
沒有焦慮的人可能是更為大膽和無畏的,並且能夠為了知識本身進行探索和建立理論。假定後者更有可能接近真理、接近事物的真正本質,這肯定更易讓人接受。安全的哲學、宗教和科學比成長的哲學、宗教和科學,肯定是更容易成為盲目的。
安全的需要不僅能使好奇、認知、理解屈從它們自己的目的,變成僅僅可供使用的工具,而且還會使活動失去好奇心,甚至僅把焦慮和畏懼消極地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為了縮減焦慮,我們既能尋求知識,也可以迴避知識。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沒有好奇心學習就有困難,大智若愚可能是防禦性的,知識與行動是極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知識和行動經常是同義的,甚至是以蘇格拉底的方式同一的。我們充分而完善地認識了的地方,適宜的行動就自動地和反射式地隨之而來了;接着,就沒有矛盾地、完全自發地做出了選擇。
我們在高級健康水平上可以看到這一點,他似乎能很好地區分正確與錯誤、好與壞,而且在表明這點時和機體活動是自如而充分的。但是,我們在年幼兒童那裡,在另一種水平上,也完全看到了這一點。
對於他們來說,考慮一種行動可以和已經行動過一樣,心理分析學家稱它為「全能思維」。也就是說,如果他由於憤怒而渴望父親死去,那麼他就可能無意識地起反應,似乎他已經真地殺了他。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