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人生百科全書
  4. 十一、確保身體的健康
設定

十一、確保身體的健康(1 / 4)

《人生百科全書》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十一、確保身體的健康

影響健康的因素

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奮鬥;要奮鬥就必須有健康的身體。然而,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我們有必要對影響健康的因素加以論述。在對此因素論述之前,有必要對本能理論進行重新審議,這不僅要求區分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健康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需要,而且,還因為我們不應無限期地推遲對某些有關問題的重新考察,這樣那樣的一些基本需要的理論問題已經無法再迴避下去了。例如,隱含的對文化相對論的排除的問題,隱含的關於體質給定價值的問題,以及條件反射作用範圍的必然縮小等等問題。

總之,有相當數量的其他理論的、臨床的和實驗的研究,它們都一致指出,本能理論需要重新審議,或者以某種形式恢復它。這些都使我們不得不懷疑當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於人的可塑性、靈活性、適應性以及他們學習能力的過分強調。人似乎有遠比現代心理學所估計的更強的自主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例如,坎農的體內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愛好,或自由選擇,或自助餐廳的實驗;利維的本能滿足實驗,以及他評論母親過分溺愛孩子的著作。

各種心理分析研究發現,對孩子大小便訓練的過分要求和急於給孩子斷奶,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負面影響。

大量的觀察資料使主張循序漸進的教育家、幼兒園工作人員以及應用兒童心理學家,在接觸兒童過程中傾向於實行一種更寬容的制度。

由動力論者、進化論者、現代實驗胚胎學者以及像哥爾德斯坦這樣的整體論者,提供的大量神經病學和生物學的資料,涉及到機體在遭受損壞後自發的再調整。

所有已有的和正在進行的探討,都極力堅持我們的機體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能力,從而也比一般認可的更值得信賴。

此外,我們還可補充一點,各種正在的發展已表明,有必要從理論上假定機體內有某種積極生成或自我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同於機體內自我保存、自我平衡或體內平衡等,也不同於適應外界刺激的傾向。這種生長或自我實現的傾向,曾經由亞里士多德、伯格森和其他許多哲學家以多種模糊形式所假定過。在精神病學家、心理分析家以及心理學家中,哥爾德斯坦、蘭克、榮格、霍尼、弗洛姆、梅、羅傑斯也都感到有必要提出這種假設。

但是,心理治療家的經驗,特別是心理分析也許是對主張重新考察本能理論最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領域,儘管看起來各種事實有些模糊不清,但事實的必然聯繫是準確無誤的。治療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願望同不太基本的願望(或需要,或衝動)區別開來。原因很簡單:某些需要遭受挫折會產生病態,而另一些卻不會。某些需要的滿足會產生健康,另一些卻不會。這些更為基本的需要出乎意料地「頑固」,難以對付,它們反對所有的奉承、取代、賄賂和削弱,沒有任何通融的餘地,它們只要求適當的內部滿足,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尋求滿足這種需要。這些需要表現出恰如頑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終極的事實,只能作為既定的事實或不容辯駁的基點。幾乎精神病學、心理分析、臨床心理學、社會工作或兒童治療等各個學派,無論它們相互間有怎樣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種有關本能或似本能需要的學說,這一印象是極其深刻的。

這是種族的特性、素質、遺傳,而不是膚淺的易於控制的習慣,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必須考慮。如果必須在這兩難抉擇中作出任何一種選擇,治療者總是寧肯選擇本能來作為基石,而不是選擇條件反射或習慣。這當然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將看到,有另外一些更恰當的可供選擇的對象,從中我們可以作出更令人滿意的選擇。這就是說並非二者必居其一。

根據一般的動力論要求來看,本能理論,特別是麥克杜格爾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論,具有某些當時並未被充分理解的優點。它們未被充分理解,這大概也是由於它們的明顯有很多錯誤。

本能論承認以下事實:人是自我促動的,人自己的本性和他所處的環境都有助於決定他的行為;人自己的本性給他提供先決的目的、目標或價值體系;在良好的條件下,為了避免疾病,他所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對他是有益的東西);全人類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生物族類;除非一個人理解其行為的動機和目標,否則行為就是盲目的;總的來說,機體依賴自身的資源,它經常顯現出一種生物性的功能或智能,這一點必須說清楚。

我們的看法是:本能理論家的許多錯誤,雖然是頑固的,需要反駁的,但絕不是本質的或必然的;而且,不少錯誤連本能論者的批評者也同時具有。

語義上和邏輯上的錯誤最為明顯。由於本能論者特意創造一些本能去解釋他們不能理解或不能確定其本源的行為,他們的確做得很不恰當。不過我們自然加強警惕,也無須認為這些本能都是務實的,不必將名稱與事實相混淆,也不必進行無效的三段推論,而且,我們對語義學已有極多的了解了。

粗陋的種族中心論、階級中心論及庸俗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都曾導致早期本能論者的失敗。但我們現在顯然能夠避免這些,因為我們己有更多的人種學、社會學和遺傳學的知識。

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本能論者當時從種族學的天真的行為中轉得過於極端,過於徹底,以致這一行動本身造成了一個錯誤,即文化相對論。這一學說在過去很多年中曾有很大影響,並且得到廣泛的認可,但現在卻受到廣泛的批評。的確,像本能論者以前做過的那樣,尋求跨文化的種族的特性,值得重新予以重視的。於是,我們必須既避免種族中心主義,又避免極端的文化相對論。例如,工具性行為(手段)與地方文化決定因素的關係比基本需要(目的)更密切,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大多數反本能論者,例如伯納德、華生等,批評本能論的根據是,本能不能根據特定的刺激反應概念來描述。簡而言之,就是指責本能不符合簡單的行為主義理論。這是真的,本能的確如此。然而,動力心理學家現在並不着重去指責這些。他們一致認為,僅僅用刺激反應概念是不能解釋任何重要的人類完整品質或完整活動的。

這樣一種企圖只能引起混淆。把反射與標準的低等動物本能混淆起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前者是純粹運動神經的動作;後者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特點,例如,先天性的衝動,表達性行為,應對性行為,對目的物的追求,以及情感色彩。

甚至僅僅從邏輯上來看,我們也沒有理由一定得在完全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發展的本能)與非本能之間進行取捨。為什麼不能有殘存的本能,不能有似本能的某種尚屬行為的東西,不能有程度的不同,不能有不完全的本能呢?

有不少不負責任的作者不加區別地使用本能這個詞代表需要、目的、能力、行為、知覺、表現、價值以及感情的伴隨物,有時取其中單獨一項的含意,有時代表幾項的結合,其結果就形成了不精確用法的大雜燴,正如馬莫爾和伯納德指出的那樣,幾乎每一種已知的人類反應,都被某個作者描述為本能。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認為: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是先天給定的,至少在某種可以察覺的程度上是這樣。那些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則不一定是先天的,而可能是(按我們的觀點)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的,或者是表現性的。當然,人的許多能力或智能完全為遺傳所決定或由遺傳提供可能,例如,色覺,發音能力等等,但它們與我們這裏討論的問題無關。這就是說,基本需要的遺傳成分可以看成是簡單的意動性缺乏,與任何固有的達到目的的行為無關,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我衝動的盲目、無定向的需求一樣。我們將在下面看到,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因素,似乎也可以由某種方式確定為內在固有的。追求目的的行為(競爭行為)是必須依靠學習才能達到的。

考慮問題時僅用非此即彼的二歧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距是本能論者和他們的反對派的嚴重失誤。一整套複雜的反應,怎麼能夠說要麼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要麼完全不是由遺傳決定的呢?任何一個結構,無論怎樣簡單,不可能是只具有基因的決定因素,更不用說任何完整的反應了。即使是孟德爾的甜豌豆也需要空氣、水以及養料。談到這一點,可以說基因本身也需要一個環境,即鄰近的基因。

在另一極端,同樣明顯的是,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完全脫離遺傳的影響,因為人也是一個生物族類。這一由遺傳決定的事實,是任何人行為、能力、認識等等的前提,也正因為他是人類的一員,他才能做人類所能做的各種事情。而這一人類成員的身份是一個基因問題。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