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龍脈沈婉佳
  4. 第98章 台灣之行(上)(98)
設定

第98章 台灣之行(上)(98)

天才一秒記住【繁體小說網】地址:ftxs.net

文化總會自己有一座辦公樓,座落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

該會秘書長劉守信站在樓門口迎候大家。蔣綄春把雙方介紹後,就隨着劉守信進了樓。

進樓後,感覺空間不是很大,擺設也很緊湊,牆壁上不是書櫃就是字畫,二樓一個較大的房間里,擺着中間橫兩側堅三組沙發。

周敬先就站在二樓沙發前面,他先和尚濟民握手,之後又一一與隨行人員握手。然後便和尚濟民坐在正面沙發上。他們身後牆上高懸着中華民國的國徽,國徽上的青天白日旗非常醒目,國徽下則是「中華文化總會」的楷書會標。其中「華、總、會」三字,因用繁體,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一行人就隨便分坐兩側,本來也不是什麼外交場合。

周敬先說:久仰尚先生大名,歡迎各位來參訪。

尚濟民說:周先生在大陸也很有知名度啊!

周敬先說:聽說你們在搞國學館?

尚濟民說:可能你們都知道了,我們正在對國學館的建築概念性設計方案進行招標,同時對國學館的功能、內容進一步論證。

周敬先說: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近年來在文化方面的變化同樣讓我們吃驚。

尚濟民說:兩岸人同祖、書同文,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很重視學習台灣的經驗,願意聽取周先生的高見,特別是關於王道文化的高見。

周敬先說:謝謝你們關注到我!王道是對立於霸道的,已經對立了兩千多年了,但應該說總的看來,還是霸道大行於世,王道搞不過霸道,至今還是停留在一些空想層面。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預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就在想,中國不靠戰爭而崛起,若要領導世界,也不應該靠戰爭,而是要靠王道文化。

尚濟民說:我在大學是學哲學的,多年來在黨政部門工作,對理論研究不多。但目前又亟須了解國學知識,以完成國學館建設任務,很願意聽取周先生高見。

周敬先說:當前世界上不管東方西方,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正義。這三者之間怎麼平衡,是每個政府都要思考、着力解決的課題。即使經濟發展了,環境保護也做到了,但對於社會正義,卻都遇到一些瓶頸,甚至是開始惡化。於是有人就想,是不是欠缺第四個東西--文化?於是研究的結果是,文化不是第四個東西,而是所有東西的基礎。

大家都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英國從人類文明的構建來說,在19世紀的貢獻,首先要提到法拉第、麥克斯韋爾和達爾文,他們都在科學上有巨大貢獻。特別是在工業革命、議會、現代教育、法治、金融甚至於醫療體系,也都建立了先進的制度,對世界文明確實是有很大的貢獻。

20世紀的美國也同樣,平民化的民主政治,對自由創意的鼓勵,勇於創新敢於冒險,登陸月球,還有科技網絡發展,成就了一個美國夢神話,是很多人都嚮往的熱土。應該說在20世紀也有重大的貢獻。

假設湯因比的看法有道理,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21世紀的中國,在崛起成為經濟大國之後,它能不能成為一個文化大國,能不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湯因比認為20世紀的世界跟中國的戰國時期很相像,大家打成一團,因此21世紀人類文明的困境,要從東方特別是儒家思想、佛法裏面尋求答案。因為孔孟講仁義忠恕,大乘講真誠慈悲。

我個人考慮,這幾年提中華文化復興,從傳統文化當中尋求精髓,跟21世紀主流思想結合,有可能出現一個新的普世價值,就是中國的王道。

孟子說:「以力假仁者弱,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就是國行仁政不在大小,小國可以行王,大國更應該行王。我們中國今天的問題是如何既大且王。

孫中山先生在他死前的幾個月,1923年年底去北京之前,在日本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講到要以王道為基礎。他對日本人講:「你們現在有了歐美的霸道文化,也懂得亞洲王道文化,從今以後對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文化的鷹犬,還是做東方王道文化的干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探」。

那時日本剛剛打贏了日俄戰爭,在一戰裏面又是一個戰勝國,孫中山當時高估了它對王道文化的理解,他對日本其實是有深切的期待的,當然最後肯定是落空了。

尚濟民說:那時中國正是清朝統治,日本人迎合中國漢民族希望推翻滿清王朝的想法,支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當時不少中國人感謝日本人。現在看來,是受了日本人的騙。

周敬先笑了笑說:今天中國的復興,既不同於英美,更不同於日本,我們一定要思考拿什麼貢獻給世界文明。就象當年孟子講王道,大國都不支持。比如孟子去勸當時的霸主齊宣王,他聽完孟子的話,就感覺我今天的霸主地位是硬碰硬打出來的,跟王道不沾邊兒。現在英國在19世紀做霸主、美國在20世紀做霸主,也都是用戰爭打出來的,他們就和當年的齊宣王一樣,不可能相信中國的王道。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真是一個特殊機緣,世界上終於有一個不是靠戰爭手段崛起的大國出現,而且這個大國就是產生王道文化的國家。但是,它能不能成為一個實行王道的大國呢?

西方文明的特徵是「我之所欲,必施於人」,即「我喜歡的東西,你最好也喜歡」。從19、20世紀以來,在西方文化的主導下,衝突肯定是難免的,因為他是一個很競爭性的文化,常常就是「有我無你」。

我們中國文化不是這樣,我們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的心態,出發點,甚至目標、手段,確實都跟西方完全不同。

當下很多東西都是孟子時代沒有的,那時沒有科技,沒有網絡,生態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危機,更沒有全球化的問題,沒有國際霸權的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的社會正義的問題。孟子那時沒能實現王道,今天要實行,確實有太多困難的問題,很不容易解決。

怎麼解決政治、經濟體制、分配體系。怎麼施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人合一」有序發展,這些都是王道的思想。只是做經濟大國還不夠,必須考慮到這些問題。

要解決20世紀所遺留的一些衝突和問題,就要採取不同於20世紀的做法和解決方案,這必須要從不同的思維上去找。我們中華文化有深厚的底蘊,這裏面有幾千年的哲人的思維,這裏面真的可以凝聚出一些另類思考。

我注意到大陸的領導人近年來經常引用古文古詩,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治國理政的智慧。這些積極的變化,也讓大家增加了信心。

尚濟民說:中華文化的本質是王道文化,我感覺周先生的說法很有道理。《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根,裏面有很多治國安邦之道,也有濃厚的王道氣息。

我想所謂王道,好像就是主宰之道、平天下之道。修身是主宰身體,齊家是主宰家庭,治國是主宰國家,照這個邏輯推下去,平天下就是主宰世界。主宰不一定非要靠暴力,也可以靠德、靠仁、靠義、靠道。這也符合孔孟講得「萬物皆備於我」。

周敬先說:中國歷史上,主要由漢族統治,也有幾個時期由少數民族取得局部或者全部的統治。但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必須運用中華文化來統治。不用中華文化就統治不了中國。毛先生是深諳這個道理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尚濟民說: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漢族來統治,還是少數民族局部或全局性統治,包括近百年來西風日漸,中華文化的脈絡其實從沒有中斷過。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龍脈沈婉佳》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