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1. 繁體小說網
  2. 其他小說
  3. 龍脈沈婉佳
  4. 第17章 才大三千(17)
設定

第17章 才大三千(17)

《龍脈沈婉佳》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陶硯瓦的家在鼓樓外大街黃寺北邊,靠近三環一個小區,是個高層建築。他入伍後有10年以上是在陸軍第187師,和楊雅麗也是在187師時認識的。他分的房子恰好是在18層7號。

陶硯瓦不迷信,是個地道的無神論者。這個房號也不是他挑選的,但他也隱隱感到不可思議2ebea462,這種概率應該是太小太小了。人生冥冥中也許真有什麼未知力量,時常和人們開些小玩笑?

北京城就象數學課里的平面直角坐標系,長安街及其東西延長線為水平方向的x軸或稱橫軸,從永定門往北,經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鼓樓、鐘樓,到安華橋,為垂直方向的y軸或稱豎軸,北京人稱為中軸。它們的交叉點即為天安門。心裏有了這個坐標系,在北京怎麼轉也不會迷失方向。

鼓樓外大街就被稱作中軸路,再向北就是舉世聞名的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公園。這條線因經過天安門和故宮,被人們稱為「龍脈」,又是上風上水,從風水學上講,極受推寵。沿線的房價也高於別的地方。

路上,楊雅麗發來一條短訊:「帶根蔥上來!」

陶硯瓦進了小區,把車停好,就去北面菜店裡買蔥。說是菜店,其實是菜販靠北面小區的南牆搭了個簡易棚子。生意奇好,居民們都圖個近便。

見他手上舉着一根蔥進來,楊雅麗嗔道:你倒是真聽話,說讓你買一根你就買一根。

陶硯瓦問:孩子們呢?

「估計得踩着點兒到家。」楊雅麗手裡包着蔥說。「年輕人還不是想單獨獃著,咱們年輕時還不一樣」。

望着妻子在廚房專註着忙碌着,陶硯瓦心裏突然一陣凄涼。

楊雅麗父母都是北京鐵路局職工。說是北京鐵路局,其實是在張家口。父親是唐山灤南縣人,母親是北京人。她是家中長女。當年她出生在北京鐵路醫院,就把戶口上在北京姥姥家。她弟弟楊雅江小她兩歲,戶口也上在北京。可知五十年代北京的戶口並沒有嚴控。小妹楊雅燕六十年代初出生,戶口在張家口,估計應該是北京戶口不容易上了。

楊雅麗當兵,是靠舅舅吳三羊。當時她高中即將畢業,正面臨下鄉,姥姥聽說後堅決反對,說誰讓這孩子走就跟誰急。還沒等畢業,就提前到學校把這話撂下了。楊雅麗還是班裡的團支部書記,雖心裏不願意走,但也不敢公開拒絕。那時學校也得按政策辦事,他們豈能擅自留人?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舅舅吳三羊突然出現了。

吳三羊時任63軍電影隊長。電影隊長官不大,但位置特殊,再加上他長袖善舞,很會辦事,混了個好人緣。軍首長也經常委託他辦一些私事。這次來京就是首長讓他來接一個女兵。他抓住機遇,趕緊說:首長,我有個外甥女也想當兵。首長說:好,你一塊兒帶來!

楊雅麗白天上了一天課,放學前只偷偷告訴了班主任老師,當晚就跟着舅舅踏上去山西太原的火車,第二天就把她放在榆次187師醫院,開始了新兵訓練。

那時還沒有兵役法,部隊徵兵實際形成了主次兩個渠道:主渠道是通過各地武裝部征的兵,次渠道則是部隊自己直接接收的兵,往往是先當兵再辦手續,俗稱「後門兵」。後門兵從70年代初開始浮現,到70年代末國家恢復高考制度,才逐漸消歇。那時還沒有「腐敗」一說,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怎麼會「腐敗」?只有「不正之風」。走後門就屬於不正之風。社會上對後門兵意見頗大,軍隊也叫喊要堵後門,但反了沒幾天,據說有高層領導講:當兵是為了保衞國家,從前門進來的也有壞人,從後門進來的也有好人云雲。於是就此打住,從此相安無事。

上山下鄉固然苦,當女兵其實也一樣很辛苦。按規定長城外的部隊才能發皮大衣,長城內的部隊都是發棉大衣。但榆次那邊冬天很冷,穿棉大衣都能凍透。女兵和男兵一樣早操,晚上還拉緊急集合。入伍前半年,楊雅麗幾乎每天夜裡自己躲在被窩裡哭。她想姥姥、想弟弟、想老師和同學們。

直到她認識了陶硯瓦。陶硯瓦原在561團當兵,後到師宣傳科做戰士報道員,又到宣傳隊提幹當了副連級創作員。

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國到處都有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但全國第一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誕生於陸軍第187師。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足球]安東綠茵日記》《皇長孫的團寵日常》【零點小說網】《炮灰的人生2(快穿)》《她被趕出侯府後》《神話:靈性支配者》《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從行星總督開始》《落崖三載後》【墨墨文學

一高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
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