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陶硯瓦》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按照頭天晚宴上約定,第二天下午3點再座談,由岳順祥主持。中方有陶硯瓦、屠春健,以及北京市規劃設計院的兩個專家參加,外方除了方永暉、橫井康夫、豬股伸樹之外,又增加了一個人: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留學生中村紀子。紀子一見陶硯瓦,老遠就笑着跑過來,嘴裏還說著「陶主任好!」
中村紀子看上去30歲上下。無論看她的模樣,還是看她的穿着打扮,還是跟她聊天,不知道的人都不會以為她是個日本人。她本是東京都檢察院的檢察官,是公派來中國留學的。陶硯瓦曾去她們學校講詩詞課,她對中國傳統文化很着迷,認識陶硯瓦後就偶爾有些聯繫,陶硯瓦有什麼詩詞、書法活動,都邀請她參加。這天一見面,才知道原來她是豬股伸樹的表妹。
紀子的到來,使豬股和大家的溝通交流更容易一些了,因為紀子才是更合適的翻譯。
岳順祥讓雙方人員分別作了介紹,座談就開始了。輪到豬股先生髮言了,只見他表情格外嚴肅,情緒十分激動。象是憋了很久突然開了閘,滔滔而出,洋洋洒洒,講完一段,沒等紀子譯完,就急不可待地開始講下一段了。大家凝神靜聽,倒也未覺其怪。他說:
日本的傳統文化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日本人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了一些融合和取捨。比如日本的傳統建築就多了一種簡潔甚至禪宗的味道,還有日本更多了些對建築的精細化追求。我們不僅要給後人留下房子,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財富。因為房子更具有時代意義,更有超越時尚的永恆魅力。
1975年,日本日建設計為上海寶山鋼鐵廠進行了工業建築設計,是外來建築設計機構最早進入中國的,這比1979年北京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更早。
日本建築師比較注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我們吸收西方的東西很大膽,但決不能丟掉自己文化里的好東西。兩個都要有,都要體現在一個建築里,這很難。日本在這方面也動了不少腦子。但有6人獲得了普利茲克獎,說明還是受到了肯定。中國也有一個建築師獲了這個獎,他也是在建築中運用了中國的文化、哲學,還把磚、瓦等建築材料運用到當代建築當中。
中國應該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老大哥,但中國好象還沒有起到這種作用。而且中國自己似乎也沒有想發揮這種作用。這些年來中國的建築很多,但中國最重視西方人,你看京、滬、穗三地的大型建築,都是誰設計的?北京90年代就有20多個大型項目,都是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建築,基本上是西方人設計的。比如央視「大褲衩」是雷姆·庫哈斯,鳥巢是雅克·赫爾佐格等等。上海正建造着更多由西方建築師設計的高樓,當年歐洲人在上海建造的一些很有價值的新古典主義和art
deco建築,已經可以進博物館了。
短短几年功夫,中國的城市突然長高了,大家都在搶美國的建築師,因為他們都設計過摩天大樓。結果發現變成千城一面,沒有了個性。多數建築做得很表面化,中國人喜歡買象徵物,象徵發財、象徵有錢最受歡迎。一定要30層,一定要50000平方米,到處都是。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一高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