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逝水》轉載請註明來源:繁體小說網ftxs.net
序二流水逝去,和河床留下的
何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作家」,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作家代際更替的登場和退場,而應該深入到作家和他所處的時代之間的隱秘關係,從作家的寫作時代溯源,將他們整個的成長史納入到文學研究的疆域。在這裏,「知人論世」是一個猶未過時的價值立場。每一個哪怕再無名的作者都有他自己的「人」和「世」,而這個「人」和「世」又不是一個孤立的、單數的存在。因此,研究一個作家的寫作,一個有效的視角就是讓他回到「他們」中間去考究「他」和「他們」的同與異。
生於1957,穆達是一個「五十年代」作家,他的《白河逝水》也是一部典型的「五十年代」作家的小說。一個帶着個人經驗卻是假想的白河鎮,二十世紀近百年的興廢和重生;現代進入鄉村以及引動的鄉村變革;現代知識分子的啟蒙理想在鄉村的展開;革命的起源和革命隊伍的複雜構成以及革命者成長;當代政治的畸變和鄉村之惡的沉渣泛起……這些是「五十年代」作家,像莫言的《生死疲勞》《豐乳肥臀》、賈平凹的《古爐》《老生》、余華的《兄弟》、劉醒龍的《聖天門口》、鐵凝的《笨花》等等,反覆書寫,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發育得最充分的文學母題。這是「一個時代的作家」文學的「集體記憶」;其後來者穆達以他的《白河逝水》參與到他的同時代人的合唱,卻有着他自己獨立的聲部。
作為同時代人中的後起作家,作者在集體經驗和個人記憶的縫隙展開了他的文學敘述。指認《白河逝水》和「五十年代」作家的親緣關係是容易的,關鍵是要辨識其獨異性。從小說史詩性的追求看,作者有着藉助白河鎮「逝水」般的二十世紀,從小地方想像大中國的雄心。白河鎮當然也被作者賦予了我們爛熟於心的「郵票大的地方」的以小見大、以實入虛的意義。即便如此,《白河逝水》由於敘述的需要,採用「我」一邊經歷着「我」的「當代」,一邊又聽外公說「當代」之前的「現代」的小說結構。這種結構不是簡單的倒敘和閃回,而是復調;現代成為白河鎮當代的一個前史。不惟如此,白河鎮的「現代」又幽靈般地復現在「當代」。作者沒有把這種幽靈復現簡單地歸結為歷史的必然。在作者的思考中,歷史充滿着詭異和偶然;白河鎮的革命和造反都有着纏繞的「地方性」和「私人性」,無論是大鬍子和二禿的造反,還是魏承祁和韓伯之命運浮沉,莫不如此。但即使現代侵入到當代,《白河逝水》寫作的主要背景仍然是當代,尤其是十年浩劫,尤其是這場浩劫假革命之名背後的黑暗之實有。
再有,值得關注的是《白河逝水》的現代「民族志」意義。小說的「白河鎮」是一個回族聚居的群落。這部小說近於全面的寫作,或者民族的秘史,是一個「少數族裔」在一個「多數的」、「他者的」世界獨立而有尊嚴的生長。顯然,正是「民族性」使得《白河逝水》不僅僅有着「風俗史」意義的地方特色,而且小說中基層世界和民間社會的善與惡、正與邪、高尚與猥瑣的糾纏,其人性和人情都離不開「民族性」的根源。同樣,我認為,作者在對人性之惡和人的被侮辱與損害有着深刻洞悉之後依然對人類正義和尊嚴的前景葆有理想主義的期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民族性」。
這是穆達提供給中國當代文學的異質性。
《白河逝水》不只是「回望」,它相信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之後,「傷痕」是可以修復的;二禿隱姓埋名的流亡之旅正是終結在作者以為的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我也願意相信作者的良善之心可以兌現。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白河逝水》對國民性峻急的反思和批判的同時,對那些「逝水」般流過的河床里留下的親情、愛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念念復念念。
2016年5月6日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小說推薦:《火紅年代,開局大學演講》《預支未來,修出個人間武聖!》《長生修仙:從福修開始》《雲朵和山先生》《我真沒想穿越啊》《萬億軍火之王》《不正常型月》《破雲2吞海》《沼澤領主:我有情報系統》《神話版三國》
穆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繁體小說網ft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擊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